山南市农牧科技服务工作开展已一月多余,在各级农牧部门精心安排和乡村一级农牧技术骨干密切配合下,农牧科技人员本着以农牧业提质增效,农牧民增产增收为目的,以技术指导为主抓手,手把手,面对面地开展科技服务,使全市农牧生产工作稳步推进。
强化引导,加大推广,力促农业健康发展。一是以保障粮食安全特别是青稞安全为中心,深入田间地头,积极协助春耕物资筹措,指导种子精选包衣技术,实现种子精选包衣率达100%;引导农民集中连片种植,推广机械播种模式,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,确保种子亩均机播量达28斤左右、农家肥施用量达2500—3000斤,力争将青稞产量稳定在800斤/亩,良种(含黑青稞)覆盖率达90%以上。同时加强冬播作物田间管理技术培训,并实时监测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情况,做到早发现、早防治,确保农业增产增收。截至5月10日,春播累计已播种面积32.51万亩,其中春青稞23万亩、春小麦0.06万亩、油菜2.43万亩、杂粮1.57万亩、蔬菜2.5万亩、饲草2.95万亩(青饲玉米0.42万亩),完成春播总计划85%。二是以确保市民“菜篮子”安全为中心,持续优化全市“菜篮子”产品生产布局,以乃东、琼结、贡嘎、扎囊为主扩大设施蔬菜面积,主推山油系列和藏油5号、土豆等经济作物,确保全市蔬菜播种面积3.6万亩以上,不断引导“菜篮子”从数量保障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。三是以加快草畜平衡发展为中心,高寒牧区和沿江县区互补形式,今年在浪卡子县和隆子县种植2.2万亩饲草料,在贡嘎县、扎囊县、乃东区、隆子县集中连片推广新品种青饲玉米0.4050万亩,并建议结合实际,推广燕麦草、紫花苜蓿、箭筈豌豆等优质饲草复种模式,确保种植业结构健康可持续发展。
强化指导,科学养殖,促畜牧业提质增效。科技服务组深入一线,全程跟踪,实时服务。一是加强饲养管理。现场指导养殖场(户)饲养技术、饲料搭配、粪污无害化处理,引导集中规范饲养,提高生产水平。二是加强畜种改良与资源保护。引导群众选择既有较高单产水平,又适应当地饲养的畜禽品种,并严格按照科学饲养模式和方法养殖,才能切实提高养殖效益,减少养殖成本。三是加强接羔育幼工作。切实加大接羔育幼技术服务力度,重点加强接羔育幼期间牲畜易感疾病的防治,同时还要求乡镇(养殖场)及时上报产羔产犊情况,随时掌握新生仔畜动态。截至目前,全市新生仔畜23.98万头(只),成活21.52万头(只),成畜死亡0.20万头(只)、死亡率0.16%;全市接产犏牛经济杂交犊牛76头、成活65头、成活率85.53%。三是加强防疫工作。督导养殖场(户)防疫措施落实情况,强调生物安全防范工作,同时现场指导春防工作,对防疫员培训疫苗使用注意事项及技术要点,对群众宣传注射疫苗防疫重要性,以实用、实效为目的,及时发现问题,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指导和解答。目前,全市已基本完成春防集中免疫工作,正进入扫尾补免阶段。
在下一步工作中,农牧科技人员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、以摸底调研为基调,找准发力点,把好精准关,全力为山南市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